热线电话:0311-85290821

以供给创新挖掘潜在需求

时间:2021年01月20日    热线:0311-85290821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以供给创新挖掘潜在需求

  特约评论员/陈宪

  发于2021.1.18总第981期《中国新闻周刊》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个供需关系的新表述,建立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经济发展新实践的基础上。

  随着居民收入增长,中等收入阶层壮大,技术进步加快,供给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需求及其满足出现了若干重要特征。一是潜在需求的比重提高,需要新产品、新服务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在中等收入及以上人群中,这一特征尤为明显。二是新需求成为经济循环的关键。唯有以科技创新不断创造新需求,才能平衡供需关系,并将经济活动引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三是供给转化潜在需求、创造新需求的能力增强,新产品和新服务大多是科技创新即供给创新的产物。

  供需关系是经济学的主线。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供给创造它自己的需求”,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律。上世纪大萧条期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指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提出了国家干预理论。他质疑储蓄决定投资,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投资决定储蓄,即需求决定供给抑或需求创造供给。凯恩斯的这一创新,看似是对经济学体系中一个环节的微小改变,却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全新领域,史称凯恩斯革命。当然,国家干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造成新的问题,如果干预过度或不当,更会导致严重后果。

  其实,萨伊和凯恩斯是从不同视角看供需关系,无论是供给创造需求,还是需求创造供给,皆因视角不同。在技术进步的作用下,微观经济中供给创造需求变得更加活跃;短期经济活动支持凯恩斯国家干预的有效性,即(总)需求创造(总)供给,但如何趋利避害,则更加严峻地被提了出来。

  目前提出的国内大循环或国内/国际双循环,其中的学理就是供需关系。就静态的供需关系而言,消费需求是第一性的;在动态的供需关系中,内在供给创新的投资需求对消费需求有拉动和促进作用。因此,国内大循环既要扩大最终消费,又要以供给创新实现潜在需求和满足新需求。

  在新产品、新服务和新业态层出不穷的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创造消费需求,并通过投资需求,尤其是数字基础产业、绿色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基础产业的投资,具体实现创造需求的过程。这是新经济时代需求和供给间关系,即消费、投资和科技创新间关系的重要特征。供给创新是新发展格局的原动力,是实现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途径。

  以高铁产业为例。长期以来,我国铁路运输供给不能满足货物运输和人民出行需求。进入新世纪以来,铁路交通科技的全方位创新带动了铁路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形成了今天中国亮眼的高铁产业,从根本上扭转了铁路运输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且,高铁的快捷、便利和舒适创造了老百姓难以估量的出行新需求。这是供给满足需求、创造新需求的生动实例。

  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在重构供需关系。互联网、大数据和算法,正在将需求和供给更为精准地对接起来,为优化资源配置创造有利条件。不过,我们不能过分地迷信数字技术。这是因为供给方的利润最大化和创新动力,总会使供给大于需求成为常态。因此,仍然需要必要的引导和调控。

  《中国新闻周刊》2021年第3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郝烨】
中新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新闻热线      |      法律顾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