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电话:0311-85290821

引青济秦工程30岁了

时间:2021年04月12日    热线:0311-85290821   来源:秦皇岛日报

  秦皇岛日报记者薛飞

  公元822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到杭州主政。时逢大旱,禾苗枯槁,人畜饮水困难。在详细了解钱塘湖(今西湖)水利情况和民情后,为增加钱塘湖蓄水量,白居易调集民夫清挖西湖淤泥,在钱塘湖上下湖的连接处修筑了拦湖大堤,并施行水量调蓄措施,让千亩良田有了充足的水利灌溉,顺利度过了荒年。任满告别时,白居易曾写诗向百姓告别:“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

  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秦皇岛也曾上演过这样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1989年我市曾遭逢特大枯水年,大地生烟,河水断流,水库蓄存所剩无几。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各部委、省直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市委、市政府发动全市人民打响了一场引水自救的人民战争,完成了“救凶年”的历史性壮举,彰显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之情。这就是著名的引青济秦工程。

  今年是引青济秦工程建成通水30周年,记者实地探访了引青济秦工程,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并与亲历者面对面交流,重温30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引水救民历程。

  罕见旱情,城区用水告急

  在市引青济秦工程西线维养中心展室内,陈列着一张张真实的历史照片、一沓沓厚重的历史资料,无声地讲述着那段光辉岁月。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秦皇岛被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实行对外开放。随着人口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用水量激增,我市供水矛盾日益突出。早在1985年我市就召开水资源论证会,确定开发柳江盆地的地下水源。后因采水过大,引起地面塌陷,寻找新水源摆上议事日程。经过多轮论证,引青龙河水解决市区用水成为最佳方案。

  农作物大面积枯死,叶子划根火柴就能点着,用水量大的工矿企业面临停产危机,柳江水源地因过度采水而地面塌陷,北部山区人畜饮水困难,为了打一桶水,需要人挑蓄驮跋涉十几里路……1989年,我市遭遇有水文资料记载的35年来罕见干旱,年降水量仅350毫米,不足正常年景的一半,石河水库存水量下降到最低限度,地下水已经到了可开采的极限。根据气象预测,未来5个月依旧没有雨雪。如果任凭旱魔肆虐,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都将因无水而停摆。

  何以解急救民?唯有引青济秦。

  一封字迹工整的手写信件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这是时任市长丁文斌于1989年9月3日向省委、省政府的紧急上书,信件中这样写道:“……面对大自然的严酷挑战,征服自然,把水源丰富而大量弃海的青龙河水引到市区来造福人民……在这个关系到秦皇岛存亡前途的抉择关头,我愿与全市人民同甘共苦,披肝沥胆,打胜引青济秦这一仗。”翌日,市政府紧急请示省政府,提出解决秦皇岛城市用水的根本出路——引青济秦。两天后,省政府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坚决支持引青济秦。

  为了引水,大家伙拼了

  “为了解决当年的危机,市委、市政府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在石河上游、北戴河枣园等处打井取水,但最终都被否决了,只有引青龙河水这个办法比较科学。”4月1日,时任副市长、引青济秦工程副总指挥兼西线总指挥李书和向记者讲述起那段弥足珍贵的历史。

  当年参与工程建设的青壮年,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老者,可引青济秦的记忆依然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人物、时间、地点、数据……每个细节都能娓娓道来。“城区的用水需求刻不容缓,青龙河与市区距离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短期内的工程措施难以解决当时的危机。”李书和说,折中的办法就是先从洋河水库抽水应急,可洋河水库主要用于农业灌溉,水抽走了,庄稼怎么办,这仍然是个问题。

  “群众的力量大如天,离开了群众,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李书和一语中的道出真相。原来,在一次基层调研时,卢龙的干部群众提议,可以利用卢龙引青灌渠沿线的5个泵站从青龙河抽水补充到洋河水库中,实现农业用水和城市应急的两全。1989年9月5日至8日,卢龙县大刘庄、卢龙镇、双望等乡镇每天出动1000多人,开挖临时应急渠道1.2万米,动土石方5000立方米。

  燃眉之急刚解,治本之策即出。9月1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3万人参加的引青济秦誓师动员大会,一场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引水鏖战正式打响。

  经过初步的勘测设计,施工难度和所需资金远超想象。“为了解决技术上的问题,我们分别去了国家地质队和开滦煤矿,请来了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李书和说,至于钱就是千方百计了,向企业无息借款,跑国家和省里争取支持,协调企业捐赠钢材、水泥等施工耗材,“能想到的办法几乎都用上了”,但最大的支持还是来自于人民群众。

  “当时的情景,那就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李书和回忆说,孩子们掏出了压岁钱,小青年拿出了头一个月工资,农民们抬来了地里的收成,国有企业、个体工商户、人民子弟兵也都慷慨解囊,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将军甚至捐出了自己一部分退休金。截至当年12月31日,全市共筹集资金7560万元,其中个人和企业捐款达3118万元。

  1989年国庆节当天,随着第一声开山炮的震响,引青济秦工程击鼓发兵。在此后的3个年头、600多个日日夜夜里,在那个物质不富裕、金钱匮乏的年代,在任务艰巨、条件艰苦、工期紧迫的情况下,大家不讲条件、奋勇争先,沿线数十万农民和专业施工人员、几千名驻秦部队官兵、几万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群众,战严寒、斗酷暑,风餐露宿、枕戈待旦,克服了无数困难,闯过了无数难关,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浩歌。

  在市引青济秦工程西线维养中心展室内,有很多珍贵的施工现场照片,每一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肺腑、震撼人心的故事:在二十二冶机施公司,万鹏程凿岩班转战在几个隧洞之间,创出了3天3夜、4天4夜、5天5夜不下火线的战绩;在河北地质二大队,大队长胡俊杰矽肺病复发住院,趁着护士不备,他拔掉输液针头,带着39度的高烧返回工地;在焊接攻关队,为了减少大小便频次,队员们尽量少喝水或不喝水,以至一个个嗓子全变沙哑;工期过半,工程进展艰难,各路施工队伍不得不忍痛割爱,毅然决定不回家过年,相约在节日里展开决战;每到节假日,工地上都有上千人参加义务劳动,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各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和个体经营者,大家自带干粮参加施工,从早到晚挥汗如雨……

  1991年6月25日上午9时15分,经过引青将士625个昼夜的浴血奋战,引青西线渠首开闸试通水。10时05分,伴随着汗水、血水、泪水的青龙河水顺利穿过5000米大隧洞,18时25分流入洋河水库,试通水一举成功。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秦皇岛人民将永远铭记这一刻!

  三十而立,引青精神长存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在引青工程丰富的水源补给之下,市区缺水的尴尬局面从根本上得以扭转,海水倒灌和地表污水入侵得到有效缓解,市区内河道、海口的生态平衡得以改善,公园、绿地、住宅小区也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城市面貌得到较大提升,更保证了全市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不竭的源泉动力。

  “引青济秦是从青龙河取水至秦皇岛市区的大型引水工程,是我国继引滦入津、引黄济青之后,又一项规模较大的引水工程。在今天全线胜利竣工之际,国务院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参加工程建设的同志致以热烈祝贺。在引水工程建设中,广大干部群众和驻地人民解放军,发扬了实事求是、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精神,以比较好的质量、比较高的速度胜利地完成了这一造福人民,造福于后代的引青济秦工程……”在1991年6月26日召开的引青济秦应急工程全线竣工祝捷大会上,国务院发来的贺电中这样写道。由“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16个字组成的、著名的引青精神随之应运而生。

  祝捷大会上,时任水利部部长杨振怀代表水利部授予了我市水利建设最高荣誉奖“大禹杯”。这是党和国家对引青济秦工程的充分肯定和最高褒奖。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如今,大禹杯仍伫立在展室内,时光隽永得仿佛从未改变。但为了维护好、管理好引青济秦百里输水管线,建设者和管理者们却从未停止过忙碌的脚步。多年来,我市先后投资逾7.2亿元,高质量完成了洋河水库除险加固,引青济秦东线扩建一期、二期、三期,东西线对接、西线改造、桃林口水库分水枢纽下游清淤改造等一批后续建设工程和运行管理项目,引青济秦输水管理工作已踏上了科学调度、安全运行的新阶段。

  “引青工程的供水范围目前已覆盖我市除山海关区以外的全部城区,在石河缺水或枯水年等情况下,也能通过石河原管道来返供山海关区。”市水务局党组成员、引青管理局局长宋立钧告诉记者,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引青济秦工程是一项造福一方的安邦工程、惠民工程、德政工程,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截至2020年,引青济秦工程已累计向我市城区供水182902万立方米,向农业供水115538万立方米。

  仲春时节,万物惊蛰。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实地探访了桃林口水库下游分水枢纽。工作人员介绍,桃林口水库下游分水枢纽是引青济秦工程的取水处,也是整个工程的起点。

  总长340米的溢流坝横亘于寂静的山坳之间,坝后水面开阔,在满山枯黄的映衬之下,澄净的河水犹如一颗碧绿的宝石,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河水自此分开,一部分继续沿河道流向下游,另一部分引入小黄崖隧洞。自小黄崖隧洞处,河水再次一分为二,一部分经由卢龙引青灌渠流向万亩良田,另一部分经渠首取水闸奔赴城区。

  历经风雨打磨,小黄崖隧洞黄色的外墙已然斑驳,隧洞顶部的红星也有些许褪色,河水自洞内幽幽静静地流淌而出。站在小黄崖隧洞前,淙淙的流水声中仿佛还夹杂着当年西线通水时的掌声和呐喊声,看着奔流不息的引青水,依然还能感受到引青济秦工程中迸发而出的强大能量。这股能量,这份精神,这渠清水,正在引青管线的护送之下,穿山越岭,涌向千家万户,滋养着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

  愿每一位秦皇岛人铭记引青济秦工程,愿引青精神永驻港城。

  记者手记:珍惜引青成果 弘扬引青精神

  事非经过不知难。稿件采写过程中,记者翻阅了大量引青济秦工程资料,深入了解了这场声势浩大的水利建设项目的来龙去脉,真切感受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引青精神,深受感动,无比震撼。不禁想到,到底是什么在支撑着大家去完成这样一份艰难而伟大的事业。

  李书和老人那句“离开了群众,我们将一无所有、一事无成”点醒了记者。原来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拥护。而人民群众之所以信任、选择和支持我们党,自然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走过近百年的风雨历程,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衷和使命,一如这甘甜清冽的引青水,从未有过改变。

  引水来之不易,更应倍加珍惜。

  “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江都水利枢纽考察,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江都水利枢纽建设运行情况后,关切提及节水话题,殷切提醒发人深省。

  作为美丽的海滨城市,我市河流众多、水系纵横,却由于气候特点和地理环境因素,降水普遍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量的地表径流排入大海,地下水得不到充分补充,水资源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系统治理,加强水源涵养和生态补水,积极引导企业推广绿色生产方式,不断培养和增强全民节水意识,确保有限的水资源最大程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需要。

  今年1月,我市成功荣获“国家节水型城市”称号,这无疑是秦皇岛人珍惜引青成果、弘扬引青精神的有力证明。

编辑:【郝烨】
中新社简介      |      关于我们      |      新闻热线      |      法律顾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 [京ICP备05004340号-1]